管理体系审核与实施
管理体系审核是对体系管理符合性程度、运行有效性和改进机会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目前,经转型升级的规上制造企业大都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下简称管理体系)认证,但不少企业体系管理人员或初步接触的人员面对体系审核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盲区,本人经多年从事体系管理和参与审核活动,稍有积淀,愿将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同仁分享。
一、正确对待管理体系审核
一个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只有通过外部或内部机构依据标准来对其逐项检查,获取客观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得出审核结论和审核发现来促进企业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发展,审核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明确审核的基本原则
首先,应知晓审核的目的:审核是验证本企业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其次,应明白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其客观性是审核只能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获取客观证据;独立性是指对受审企业或部门如任何关联的机构或小组,以避免利益冲突导致审核不结果不真实;其系统方法是审核是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为实现审核的目的,需要用系统方法去识别、理解和审核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第三,会灵活运用审核准则:如体系标准、产品规范的要求,顾客或顾客合同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的规定。
无论是内部审核还是外部审核,都应获得企业管代、认证机构、顾客或政府等机构的授权方可执行。
无论是内部审核还是外部审核,审核机构对审核方案应进行策划和管理。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中,可应用多种审核方法获取审核证据,审核技术重点涉及审核员的抽样检查活动、搜集信息的方法以及制定检查表等内容。
审核人员须具备个人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和审核经验,以及作为一个合格审核员所具有的应用知识和技能承担独立审核任务的能力。
审核过程的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或指明改进的机会。
审核完成后,得出所有审核发现后的审核结论。
三、明确审核范围和类型
审核范围。每次审核都应基于规定的目的、范围和审核准则开展工作。对于企业审核的范围应考虑以下因素:
1、明确本次审核活动所覆盖受审方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场所、区域、部门或班组;
2、实施审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类型或产品实现过程所涉及的过程与活动;
3、应用标准条款的执行是否有条款删减;
4、审核活动所覆盖管理体系运行的时间段。
审核类型。管理体系审核涉及以下三种类型:
1、内部审核,企业体系管理者代表组织的内部体系审核,也叫第一方审核。其审核目的是确保内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改进的需求,为外部审核做准备,或管理者需要某种结果。其审核的主要依据是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运行过程记录;
2、顾客组织的审核,由顾客或顾客委托的其他方对企业实施的管理体系审核,是外部审核的一种,也叫第二方审核。其目的是签订合同前的评定,合同签订后的审核,促进供方改进管理体系。其审核依据是顾客要求或合同要求;
3、由外部认证、审核机构等独立组织实施的审核活动,这也是外部审核的一种,也叫第三方审核。其审核目的是认证体系年度监督审核,体系认证注册,查证是否满足法律法规或其他规定的要求,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信任。其审核依据是体系标准或产品规范,本企业管理体系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执行的合同等。
四、确定审核方案和计划
明确目标、范围、主要审核内容、执行人员、实施步骤,指导审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审核启动和审核准备
1、内部审核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外部审核由审核方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被审核方配合响应。
2、成立审核小组。参与企业内务审核人员应经过体系内部审核培训的人员、有一定的体系建立实施或审核经验者、熟悉本企业专业技术者、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者。外部审核组及其人员由审核方确定,被审核方配合实施。
3、制定审核计划。企业内部审核由内审组长依据本企业内审控制程序要求拟定审核计划。计划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成员;审核日程安排;受审的部门或过程;首末次会议时间、地点;保密承诺等事项。外审计划由被审核方拟定提供,被审核方配合实施。
4、编制检查表
编制审核检查表的作用是为审核员提供作业文件;明确审核具体内容和目标,让审核员知晓审核的方法和要求;保持审核目标清晰和明确;保持审核内容的周密和完整;保证审核的程序化、规范化,减少审核员的偏见和随意性;作为审核过程的记录。
编制检查表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明确检查什么、如何查,一般是按部门或过程的工作流程检查;对每一个过程或活动应考虑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实现的结果是否有效?检查表的编制基本覆盖体系标准条款要素,检查表对不良、薄弱和关键有代表性。
六、实施审核活动
关于企业内部审核首末次会议是否召开根据企业情况而定,但审核组需召开首末次会议,明确分工、审核要求,统一审核结论等。
体系审核包括对体系文件合规性和体系运行符合性两个阶段的审核,体系文件合规性是基于标准要素的执行情况验证,体系运行符合性是基于产品实现过程符合性的追溯。
审核过程中我们要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去寻找客观证据,审核人员须有清晰的提问思路和巧妙提问技巧,通过问、听、看、记、抽样等方法和谐工作,达到审核目的。当发现不符合时,需要调查分析到必要的深度,需慎重对待没有文件的符符合判定,对于标准要素所要求均应有支持性证据。
审核时应注意过程关联性,如与管理者的交谈与证实,运行过程责任部门的管控与实施有效性的证实,体系策划结果与实施的效果,内部信息传递的证据,系持续改进的证据,对审核结果的处理证据等。审核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和结论要有针对性,同时,审核组最后的意见应一致。
关于审核发现不符合事项的判定与报告。不合格项界定:一是没有满足要求;二是体系运行过程中缺少或偏离要求。不合格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体系文件不符合,过程运行不满足相关规定,体系或过程运行结果,不满足预期的目标。不符合项性质判定原则:一是严重不符合(如体系运行出现系统性失效、体系运行出现区域性失效、影响产品或体系运行导致后果严重的不合格现象等)。二是一般不符合(对体系文件或过程文件的要求不符是个别、偶然或是孤立的情况,对体系的有效性是次要的问题,)。确定不合格项须以客观证据为基础,以审核准则为依据,同时应得到被审核部门或责任人员的认可后方可编制不合格报告。编制不合格报告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不符合事项的描述要有事实细节、准确、清楚、简练、可追溯;二是明确判定不符合的理由、依据;三是指明不符合对应的标准条款,以便于受审方理解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四是明确不符合的严重程度,是严重不符合还是一般不符合;五是审核人员须签字。
七、跟踪验证
审核结束后,体系管理者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审核发现问题进行限期纠正、找到根本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同时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是个人对体系管理工作的部分经验,仅供参考!
精控:周瑜成